其他
BC独家丨《山河故人》映后导演交流(下)
那我就觉得有必要通过电影的描述去呈现这么一个生活的情况,带来给我们暴力问题的思索。因为我觉得电影可以在银幕上可以讨论这些问题的话,它事实上会带来这些问题的改善,因为你要解决它就必须去讨论它去面对它,我觉得我们现在回避很多社会现实问题,这是不对的,你回避不等于它不存在你必须去面对它、理解它,才能去解决它。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觉得“批判”不是我拍电影的出发点,而是感同身受,是导演直观的的一种讲述欲望。到了《山河故人》我觉得是有某种情感上的影响、变化的激烈,为什么电影的开头是放在了故乡,故乡在中国人的心里面还有一种恒定性,是处于一个农业社会吧,比如说你的叔叔阿姨舅舅表兄表弟都处于一个恒定的区域里面共同生活,那么你的情感生活是复杂的,既有爷爷奶奶的关系又有同学的关系又有表兄弟的关系,今天这家过寿明天那一家过生日后天那一家办葬礼,人是处于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的关联里。但是随着这几年的生活改变,人开始移动以后,每个人成为异乡人,就是这些联系简短了,可能只有同事或者变得只有一些同学,比如说到了澳大利亚甚至连一个亲戚都没有,所以我觉得澳大利亚的部分,如果你去拿香港人台湾人的移民经验去套的话是套不上的,因为香港人可能已经有100年的移民历史,我的摄影师余力为他是香港人,他妈妈住温哥华,他七个舅舅都住温哥华,他的表兄弟都在那儿,所以这样他移民的去话还是有一些横向的情感连接,但是最新的一代特别是北方的内陆移民13、14年突然走了之后这个情感连接完全是切断的,他更被孤立,被抛得更远,所以对于我来说这种漂泊给我带来情感上的这种失散和动荡是剧烈的,那这种剧烈性跟《天注定》里那种明显的拔刀相向的剧烈性是一样的,所以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剧烈的电影,只不过它发生在我们最私密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关心社会的人,但是我拍电影还是觉得是一个艺术创作,还是应该回到对人的关注,但是不切断人对社会的关联,那自然的社会情况就会呈现出来。所以我的电影里,哪怕是《山河故人》这样一个专注在情感讲述的也不会把人跟社会的情感切断,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跟社会联系,都会跟随社会而改变,影响我们个体。
但是我觉得目前市场的问题就是缺乏耐心,它这一类型影片一定需要一个口碑发酵,然后影响更多观众进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发生在第二周,但是第二周砍断的话,所谓的真量观众就找不到电影了,这是很遗憾的。因为的确人文类的电影它是慢热的它不可能是好莱坞电影或者娱乐电影那样速热,但是它是有机会做到很大,这个机会在哪呢,就是在于时间的延续还有耐心。所以我觉得要是有一个稳定的排片,不一定要很高,让它一直排下去,我觉得会有更多人能在大银幕看到。
你要说这个工作的意义其实也是对中国的艺术电影争取观众,如果没有这个培养的过程,人们在银幕上看不到这个电影的魅力,跟这个电影没有接触过。所以第一周都是影迷,是喜欢贾樟柯电影或者喜欢这类型电影的涌过来了,第二周是要让那些不熟悉这类型电影甚至从来没有看过的听到口碑就想去看看。那有可能他看了第一部就会去看第二部,第三部,所以我觉得大家努力吧,一些院线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在观众最多的三四线城市排片基本上是0,我觉得很奇怪,有种理论是说三四线的年轻人不看这种电影,但是你不给他看那不就是永远不看嘛,所以我也不太明白是怎么算出来的。
贾樟柯:谢谢!我再补充一句,今天我在我微博上看到很多朋友留言说贾导你太辛苦了,没必要,还有人说贾导你怎么想票房想疯了。我觉得能理解这种说法,但是你不知道,为自己的电影找到观众是导演的职责,我只是在尽职而已。
-END-
生活·电影·阅读·格调
官方公众平台:mybcmoma